/ r" Q6 Z8 Q, T- M& W) i1 b i( G: P- h6 X$ P* { 编者按:近日东亚某国将“端午节”列入本国文化遗产名录,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。此事再度引发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反思。本报的两位时评专栏作者,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阐发洞见,见仁见智之处,相信都有益于我们理解传统节日的价值。 # w6 x; Y1 U7 m, k) N ( |1 z2 u3 ^" x5 N H4 a1 g8 X
两年前,我的一位正在热恋的哥们,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,忘记给女友送玫瑰,女友不依不饶。我出主意让他对女朋友说,等到农历七月初七,咱们中国的情人节再好好补课。他的女友仍然很生气,说大家不过的情人节,你再送花还有什么意思? 8 H, J2 m2 ^" j7 n& p# R+ g" R4 h d5 A" {# f# U1 ~
是呀,难怪他女友生气,过节本来就是从众的活动,大家认可的才算正经的节日。哪怕写进法律,或者有多么美好的传说,大家不过的节日就是个“死节”。8 o; j) o; C( w# Q0 a4 Q
) y& W; E* {" a- S p) c& d+ F
在“圣诞”等洋节进入中国的同时,我们民族的许多传统节日被遗忘或者正在被遗忘。现在让一个城市里有着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,让他数数中国有多少传统节日,恐怕除了每年还在过的春节,听说过的清明、端午、中秋,很难再数出什么来。, \* L. K1 l+ {1 p
' L+ O/ h* |$ O
其实,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比起那些洋节,历史更悠久而浪漫也毫不逊色。随便翻翻古诗词,描写过节的举不胜举。可现在我们还过乞巧节(七夕)吗?似乎已经有2月的西方“情人节”和3月的“劳动妇女节”代替它了,端午、中秋甚至春节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。究其原因,也许一本书都写不完。但简单地分析,则是我们太不尊重自己的传统,经过“不破不立”的“文革”,似乎传统的东西都带有某种“原罪”,在我们还来不及找回那些失去的宝贝,在经济的大潮中,洋节和外国的电影、外国的汽车、外国的麦当劳一起抢滩中国,自然而然就排挤了本地的同类产品。现在,2月14日送玫瑰花和除夕夜看又臭又长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,已经成了新民俗了,旧民俗也就差不多成了历史书中的标本了。# y3 B0 Q3 @& }$ D
" u; A) a5 ~# Q+ u9 h 节日大致可以分两类,一类是政治性的,如国庆节、建军节、独立日、宪法日等等;一类是民俗的,如外国的父亲节、母亲节、情人节,中国的端午、中秋等等。两类本无厚薄,政治性节日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独立的不易,而民俗节日照样能让我们为文化的伟大灿烂、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自豪。可我们的法定假日中,元旦是西方的节日,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是政治性节日,真正属于传统节日的只有春节。为什么不能“劫富济贫”,将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、“元旦”节的假日减去几天,给“清明”、“端午”、“中秋”?' [1 W: E9 v) \ T
' m: M$ g0 ]4 h& c) g+ J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影响了整个东亚,中国的传统节日曾经也如今天的“圣诞节”一样,在异国生根发芽。而东亚一些国家一直很珍惜从中国舶来的节日,他们不但热热闹闹过端午、中秋,就是我们几乎忘记的“乞巧节”、“中元节(盂兰盆节)”在东亚一些国家还古风犹存。5 B) J C6 S3 Q/ q
" y) r' K7 L8 A# P
近日东亚某国将“端午节”列入本国文化遗产名录,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。这几乎是给了所有珍爱传统的中国人一巴掌。自己有一颗珍珠,不知道珍惜扔到大路上蒙尘,而别人捡起来打磨得光芒四射,装点到帽子上为自己添彩,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把宝贵的东西弄丢了。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时,曾经派人去东亚某国将祭孔仪式“出口转内销”,学了回来。但不管怎样,孔庙、孔林、孔陵是搬不走的,我们还能高枕无忧,可传统节日是非物质遗产,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再出去把包粽子的方法学回来?+ |1 G- \) p. N& A& ^: Y
[/COLOR][/SIZE]
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也称端五,端阳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、重五节,五月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,天中节、地腊、诗人节、龙日等等。虽然名称不同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。 , A. U a* c) Z H; k2 G I
% |$ k/ h( h% F! H, y' L7 r+ h
过端午节,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,由于地域广大,民族众多,加上许多故事传说,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,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。其内容主要有:女儿回娘家,挂钟馗像,迎鬼船、躲午,帖午叶符,悬挂菖蒲、艾草,游百病,佩香囊,备牲醴,赛龙舟,比武,击球,荡秋千,给小孩涂雄黄,饮用雄黄酒、菖蒲酒,吃五毒饼、咸蛋、粽子和时令鲜果等,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,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。有些活动,如赛龙舟等,已得到新的发展,突破了时间、地域界线,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。 - Z. p; Y0 @3 F$ P2 d, Z& b+ @ " r$ h1 T% _0 c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诸如: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胥说 ;纪念曹娥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。以上各说,各本其源。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,端午的起源,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,比屈原更早。但千百年来,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,已广泛深入人心,故人们“惜而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,因此,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。在民俗文化领域,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,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。